2016年4月6日 星期三

葵涌的鄉村


葵涌給大家的印象會是甚麼?應該是一個工業區,上班族和貨車車水馬龍,在工作日時繁忙地穿梭於工廠大廈中。那麼葵涌的民居呢?應該是眾公共屋邨如梨木樹邨、石蘺邨、石蔭邨和葵涌邨等等。但除了這些大家熟悉的地方以外,葵涌原來有數百年歷史的原居民鄉村,隱身於葵涌的鬧市中。

葵涌這個名字原來早在明代《粤大記》的地圖中出現,足見葵涌在數百年前的明朝時,已有居住部落。

今天遊訪的這個葵涌鄉村群坐落的邊界東至和宜合道、南至國瑞路、西至城門道、北至梨樹路,共十三條鄕村,包括︰

  • 海壩新村
  • 古坑村
  • 二陂圳新村
  • 石圍角新村
  • 上葵涌村
  • 打磚坪村
  • 大白田村
  • 油麻磡村
  • 中葵涌村
  • 咸田村
  • 河背村
  • 楊屋村
  • 關門口村


海壩新村 

古坑村


二陂圳新村 

石圍角新村

油麻磡村

這些鄉村的歷史,未能逐一數算,但粗略的看過些資料後,可以簡單地概括一下。

從這些鄉村的名字可見昔日村民的地理環境與堤霸、水道、潮田有關,例如海壩、咸田、河背、關門口;又與他們的謀生方式有關,例如打磚坪的制磚行業,油麻磡種植油麻。

有些村的村口會有建築風格相同的牌碑,上寫有的年份,大部份都在六、七十年代建立的,如1965年關門口村;1966河背村;1969年中葵涌村;1973年咸田村、海壩新村;1979年二陂圳新村、石圍角新村。

這些年份集中在六、七十年代,這正反映著當時政府要發展荃灣和葵涌區的一段歷史。因要填海,興建地鐵、修渠和建設公路等,不少原本的鄉村都要遷拆,於是港英政府另覓地方為他們建立新村,便居民繼續生活。

在石圍角新村的門樓上見有許舒的提字。許舒(James William Hayes)在六、七十年代任職荃灣理民府專員,對荃灣葵青區作過大量歷史資料的研究。由於他當時親自處理過荃灣多條鄉村的遷拆事宜,故此也詳細地紀錄了當時的情況,資料當相珍貴。他的著作《滄海桑田話荃灣》更是了解荃灣及葵青區歷史必讀的書本。



在這鄕村中,少數能保留現址的有上葵涌村,可說是一條古村。現時主要有陳、羅、曾三姓的人居住。上葵涌圍由曾氏祖先在明朝萬曆年間由大帽山川龍遷入上葵涌現址立村,其後人以務農為生。打磚坪村則有來自大帽山川龍陳姓原居民,及後有曾氏後人遷往在村內生活。




到今日村內仍隱約可見昔日的農田,但已經沒有人在耕種了,只有些蕉樹和竹粗獷地生長著。



不再務農,理髮也可以維生。很有型的理髮店,但似乎沒有營業。



 上葵涌村的曾氏家祠。

上葵涌村內的村屋。

也有瓦片頂的建築。

前往打磚坪村。




打磚坪村的山谷。

打磚坪村內的陳氏家祠。

村後山坡上的一片杜鵑林。

1962年建成的房屋。


村內也有政府的公共設施︰公園和洗手間。


前往大白田村。

村內景色。


自來水管。

1960年上葵涌村修路的紀念碑。

在油麻磡村對正的豪宅,跟鄕村相比,判若兩個世界。

油麻磡村的鄧氏家祠。

中葵涌村則是1920年時由傅氏家族墾荒開拓,自製豆類出售維生。


中葵涌村公所。可見昔日為茵茵幼稚園的痕跡。


咸田村及何氏家祠。


關門口村、河背村和楊屋村三村是六十年代初第一批政府要遷村清拆的鄉村。今日只能以荃灣市中心的關門口街、河背街和楊屋道去思索當天的遺址。據許舒博 士的紀錄,三村的原居民在附近的現址建村繼續生活,而後來遷入的非原居民則被安置到大窩口邨。

河背村當年要求政府興建的新村,所有村屋的座向都必需向南。



關門口村及陳公祠。


香港公共圖書館多媒體資料

六十年代中為關口口村、河背村及楊屋村三村學童而設立的三村公學。今天已告荒廢。





                              香港公共圖書館多媒體資料

葵涌的鄉村雖然與高樓大廈只是一街之隔,但村內也有自由放任的狗狗出來招呼我們。村民對我這等外來人也有點敏感,所以大家去探村,也必要小心和保持禮貎。

參考書目︰
梁煦華︰《穿村•鄉郊歷史、傳聞與鄉情》
許舒︰《滄海桑田話荃灣》
饒久才︰《香港的地方與地方歷史•下•新界》


7 則留言:

  1. 謝謝你的細心介紹!我坐葵涌,也喜歡到處探索,但半年前才發現和宜合道旁山谷裏的幾條村!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不用客氣,只是好想不斷為香港較少人知的歷史作出點補充!

      刪除
  2. 荃灣河背街與河背村有無關係?

    回覆刪除
  3. 河背街就是為記念河背村而改的街名。但當然只得個名字保留下來,實際沒有甚麼連繫了。

    回覆刪除
  4. Thank you so much for the information :)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