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兩個鹿湖,一個在西貢,另一個在大嶼山。在大嶼山的鹿湖,由於位處深谷中,而曾經有黃麖出現,所以有「鹿之湖」的美譽。這個擁有如此美麗名字的深山平原,吸引了不少修道人,早在1883年已有大德在此地建立純陽仙院。三十年代更是佛寺廟宇成立的高峰期,鹿湖這個山明水秀的地方,漸漸便成為了佛教著名的道場,修行者以女眾為主。今天跟著海濱文化導賞會,得以遊覽平時重門深鎖的一眾精舍。
我們先從東涌大嶼山巴士總站乘搭23號巴士,在山海亭站下車。下車之處便是深屈道。我們未入延慶寺,在另一邊路口去參觀在山坡下的荼毘場。荼毘場即是出家人火葬的地方,只有和尚和尼姑才有資格在此處火葬。
然後,我們返回路口,跟指示去到1966年成立的延慶寺。今日的延慶寺外貎古色古香,跟六十年代沒有分別,但再沒有任何住持了,他已經變成了私營骨灰龕。我們此等非幫襯的參觀者,自然被拒諸門外。事實上今日在鹿湖的道場佛寺大部份都已經衰落,被骨灰龕的經營者看中,並曾經計劃把鹿湖變成骨灰龕場,但幸好後來被阻止。但不少只剩下少量年老出家人的寺廟被恐嚇。
離開延慶寺後,我們便前往鹿湖精舍。精舍是女眾修行的地方。鹿湖精舍前身為純陽仙院,在1883年由道教羅浮道士羅元一創立,距今已經有一百三十多年歷史。佛教的觀清法師偶然去到純陽仙院,和羅元一道長一見如故,後來更將純陽仙院轉給觀清法師主持,自此純陽仙院由道轉佛,但仍有保留內堂作修道之用,內裏供奉呂祖。每年農曆四月十四呂祖誕時都會舉行祭祀儀式,此建築物在2010年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現今純陽仙院只剩下一位八十多歲的女主持和一位信眾長住,因曾受到私營骨灰龕商人恐嚇,所以他們對陌生人都格外小心,我們進內後,他們便立即關上門。
純陽仙院呂祖殿外外有石碑長滿紅苔,跟青苔一樣,他們的存在代表空氣質素極佳。
殿內有一塊皇帝頒的龍頭神位。
身處在這個空間,彷彿回到幾十年前。
這個不是井,是泉。分別在於井是打鑿出來的,而泉則是自己不斷湧出來,有時甚至會滿瀉。主持人說仍然會使用這口泉,沖出來的茶特別清甜。
佛祖的造型跟濟公造型相似
以前的出家人,會做一個跟自己身型相近的衣櫃,以便日後圓寂時,同時作為棺材火化,不為寺院增加任何負擔,出家人本身就是環保人士。
笩可和尚的提字,他的字蹟在鹿湖無處不在。
在寺廟中設有甶孑位置,用作祭祀孤魂野鬼。
當我們在鹿湖精舍時,有兩隻熱情的唐狗不斷跟著我們,很想和我們一起玩耍,當我們離開鹿湖精舍時牠們又跟著我們走,原來,這兩隻唐狗,一隻叫黑妹,一隻叫白妹,牠們是我們下一站竹園精舍所養的狗狗。
竹園精舍就在鹿湖精舍附近,現時亦只剩下一位年邁的女主持居住。此精舍在1933年由芙蓉山竹林寺融秋和尚皈依弟子茂昌女士成立,是荃灣竹林禪院的分支,它在2010年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物。
主持說從前這裏有一幅袖慈禧太后提字的蓮花圖,是竹園精舍其中一件威水的寶物,舊報紙也曾介紹過,但被白蟻一夜之間食清光。
跟鹿湖精舍一樣,這裏的佈置幾十年來沒變過
竹園精舍的農田,往日羗山鹿湖的交通不便,出家人在深山中種田自給自足。到今日的農作物已經不多。
竹園精舍到今日仍然使用柴生火。
安放在廚房的神位,叫監齋。
參觀完竹園精舍後,我們往佛泉寺去。佛泉寺成立於1932年,在2010年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物。今天的佛泉寺已人去樓去,建築物外觀仍然很新淨,但通往寺的小路已雜草叢生。原來延慶寺已經收購了佛泉寺預備改建作骨灰龕。
離開佛泉寺後,我們在附近的路上看見外貎簇新的多尊觀音造像。原來這也是延慶寺的好事,這些造像,除了讓幫襯延慶寺的人覺得該寺有規模外,也是延慶寺勢力範圍的象徵。
途經百一間叫悟徹的精舍,此精舍早於1913年創建,在2010年也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物。創立人為觀清法師弟子德芳比丘尼與陳德樂女士,跟據資料,2009已搬遷到北角,現址已沒有人居住。
在踏入古道路段前,我們又經過了一間玻璃屋,屋外有些日式石亭,外表很現代化。原來這是用英語禪修的國際道場覺修寺。這都是一個不錯的嘗試,讓多點人認識鹿湖這個靈秀的好地方,是保持鹿湖有生氣的一個好方法。
離開覺修寺後,我們便踏上鹿湖古道了(或叫羗山古道?)。這條原是連接大澳和昂平的石蹬古徑,今日只餘下由鹿湖至靈隠寺一段保持古道原貎,其餘的部份都被修葺為馬路了。從前的人,必需先乘船到大澳,然後經古道才能到達鹿湖,或再前往昂平。踏在古道上,我總會幻想一下昔日的出家人,提著重擔往返大澳、鹿湖和昂平的情景。
羗山古道中間會經過一條引水道,越過引水道後,古道便會繼續。那裏有一個路口通往普同塔。原來那是個放和尚和比丘尼骨灰的地方。參觀完畢後,我們折返路口繼續行古道。途中會經過寶蓮室,是寶蓮樹宗的地方,在1916年由德水女居士創建。
下山的古道會經過一個外貎西化的至止亭,原來在側邊的小路上去便是紫竹林,不遠處又有唯心精舍的牌坊,們我們當天並沒有進入參觀。
我們繼續前行,突然間視野豁然開朗,進入一片山谷中的農田,有種歸隠田園的感覺,原來我們不經不覺已進入靈隠寺的範圍了。
靈隠寺在1918年由津微老大師開山建設。我們走了一整個上午的路,來到中午時份都覺得有點餓,急不及待要品嚐在靈隠寺的齋菜了。我們十人一圍,七餸一湯,白飯任裝,茶水任飲,齋菜都非常美味和豐富。吃飽後,我們便跟著導賞員五哥遊覽靈隠寺。
寺廟的殿內會設有鐘,靈隠寺也不例外。但這個鐘特別的地方是它非一般常見的中式銅鐘,它是個行船的西式鐘。寺廟每天只會敲兩次鐘,若果中午時間敲額外的鐘,那就代表有人往生了,所以大家不能手多多敲鐘。
關公伽南菩薩像。
靈隠寺每年會做十壇功德,從前人手充足時,每次功德會做十天,由十八個和尚負責,現在人手不足,功德只會做三日,只由七個和尚負責,而且有時還要用尼姑湊夠數。
大澳警察今日已變成酒店,昔日的警察局跟靈隠寺有交情,曾敬贈過一幅畫給靈隠寺。
書櫃及中式的銅鐘。
紀念靈溪老和尚的靈公紀念亭。
靈隠寺的廚房,古色古香。
廚房內也有監齋。
導賞員五哥說大雄寶殿的明堂,即殿外的平台不夠闊,所以「裝不起」格局,以致靈隠寺一蹶不振,他還笑說菩薩的容貎不是很寬容。他感慨地說現時靈隠寺的主持是從大陸來的,而助手們亦是主持在大陸聘來的「自己人」,跟從前已經是不一樣了。以往交通不便的時候,要去靈隠寺拜神的人都不會即日來回,而且會住在靈隠寺兩日,善信中最捨得花費的是風月場所的舞小姐,其次是龍虎舞獅。
離開靈隠寺後,會經過一條小溪和一片農田,五哥說這是昔日靈隠寺種田的地方,但在1974年建成馬路後,水源被截斷,靈隠寺香火自此一落千丈。
進入大澳道之前,有一個靈隠息肩亭。這裏應該是昔日漫長的羗山古道的一個重要休息站。我竟想起馬太福音中「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這一句聖經。
我們離開靈隠息肩亭,便接上大澳道下去大澳。五哥走到一處,指著斜坡說下面的山澗說有一塊有筏可和尚手筆的「弘傳不朽」石刻,但因下坡路途險要崎嶇,所以沒有帶我們去參觀。他又在某一處停下來,說這是昔日「嶼山初地」的牌坊,那是昔日登山的地方,那小牌坊由筏可和尚發起建築,根據大嶼山誌記載,這裏在五十年代曾有小型浴池更衣處和涼亭。今日只餘下馬路和已維修的斜坡,甚麼痕跡都沒有了,真是可惜。
今天的最後一個景點便是新村的天后古廟,於清順治年間建立,廟內有道光年間修葺的石碑。
羗山鹿湖道場曾有盛極一時的時代,其實不止鹿湖,還有荃灣和沙田,也是道場佛寺林立的地方,可惜當主持年邁或去世後,寺院後繼無人,這時候業權便很容易會落入到骨灰龕經營者的手上,鹿湖也曾經歷過這個危機,幸好他們齊心協力,成功阻止鹿湖淪為私營骨灰龕場。
Hi 覆下波叔
回覆刪除hi 波叔!^.^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