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8日 星期六

碗窰遊


今天到訪香港的傳奇的地方 – 碗窰。

碗窰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在附近一帶有製作瓷器的高嶺土,大帽山流水又充足。所以自明朝開始便是一個燒窰場,她出產的陶瓷器具更曾經遠銷東南亞。

相傳初時由來自江西的文謝二姓開始在碗窰燒青花瓷,但後來康熙為阻撓明末遺臣鄭成功而頒布遷界,位於大埔碗窰的文謝二氏都被逼撤離。

後撤銷遷海令後,只有文氏回來,由於文氏過往只是負責銷,不懂生產,故請馬家幫忙燒窰,約在康熙十三年,來自新安長安(今客家梅州市五華下陶村)的馬彩淵與族人開始移居大埔碗窰。由這時開始馬家接手碗窰,開始在此地燒製青花瓷。上碗窰村和下碗窰村曾日曾是造瓷中心。

這個碗窰展覽中心是學校遺址。內有詳細資料介紹這個昔日造陶瓷之地,也有從場地收拾回來的陶瓷品。


牛輾遺址。旁邊仍留有大量瓷器碎片,但被圍封著,只可遠觀,不可執拾。

燒窰的地方為法定古昔,被綠色鐵絲網圍著,無法進入,只能幻想一下內裏的樣子。

淘洗池遺蹟。這裏神秘的入口,沒有任何指示牌。有興趣者就請個別留言問我吧。 

原來在樊仙宮後有一個在馬氏來到碗窰前的窰爐,但已被荒廢,更被填平。現在憑外觀只是一個泥堆,有點可惜。

樊仙宮所供奉的是窰神樊大仙,計此廟建在早於1710年。這是碗窰是特有的信仰,其他地方沒有。相傳拜過樊仙,陶藝不會打爛。

有說因在五華村的樊仙像被斬了個頭,故後人不知道樊仙是甚麼樣子,只能考究他的衣服。

農曆五月十六為樊仙誔,昔日會有大型祭祀活動,如今只有些村民來廟拜祭。

光緒年間重修的石碑。 

這隻在樊仙宮外有陽具的雄獅。

蘇萬興老師說,由於樊仙宮重修時對著的位置有不好的事,所以屋頂有隻雞對衝著。但至於甚麼是不好的事,現在則沒有人知。 

馬氏宗祠旁有武帝殿。原本位置在展覽館前停車場,因倒塌而在1982年重置。武帝即關帝,又有說法為武財神。

廟外的碑文有寫道光年重修,故武帝廟建立年份早於道光年。

廟內有碑文寫「碗陶鄉」,在客家話中「陶」通「窰」。

這個廟內的關帝神像較特別,拿著劍而非關刀。

村長馬先生稱碗窰公立學校的外牆裝飾暗藏青天白日滿地紅圖案。碗窰學校高峰期時有600個學生,曾經是全港最大的村校,但後來漸沒落,1992年畢業生只有8 人。





碗窰村內數百年歷史的大樟樹。

到民國初年,在佛山和潮州出產的陶瓷質量比碗窰好,加上有水路之便,碗窰的出產難以競爭,到三十年代時便告停產。

一個如此重要的香港遺蹟,承載著香港一段由明朝至民國初年的製瓷歷史。今天碗窰此地已蓋上一間又一間的村屋,這個山明水秀的地方似乎是變了地產項目肥豬肉。而水碓坊、礦洞、窰洞、牛碾等造窰遺址,就被低調地收藏在森林中。

這個網頁詳盡地介紹了碗窰的歷史︰
http://www.heritage.gov.hk/taipowunyiu/zh/main.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