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0日 星期一

湖底下的村落

Breakazine! Vol.48刊登香港政府檔案處歷史檔案館相片
(1966年六鄉村民遷離時攝,不捨家園和祖宗百年基業的心情,一一寫在村民臉上)

相中的一老一嫩,是大埔船灣六鄉的村民。他們遷離在即,一臉愁容。因為這一張相,我特意走了一趟大埔陸鄉里和船灣淡水湖。

話說早前閒逛序言書室時看見Breakazine,今期他們以「香港命水」為題目,對於我來說很是吸引,於是乎我買了一本來看看。



香港,如今都似乎沒有甚麼命水了。從前港英政府為了香港能夠在供水方面自給自足,昔日大興土木建設水塘和海水化淡廠。但如今他們已沒有供水的角色,當年被喻為大白象工程的屯門樂安排海水化淡廠更在八十年代停辦,今天只變身為跳蚤市場。香港今日的命水,就是香港人逼於無奈地以超高價買東江水,還要被逼多謝中國。

建造水塘之中,最被人忽視的一環是村民被離開家園。水塘面積寬廣,所影響的村落亦覆蓋甚廣。

其中規模最大的是船灣淡水湖。涉及搬遷的是船灣六鄉。這六條鄉村位於大尾篤的東邊,六鄉即涌背、涌尾、橫嶺頭、金竹排、大滘和小滘,全部為客家村落。金竹排村姓王,其餘的姓李,建村時間大約在乾隆中葉(大約1761-1781年)

在六十年代,政府因造船灣淡水湖,六鄉的村民被逼遷離家園。由於興建水壩攔截淡水,使水位上升,船灣六鄉的村落和農田,亦從此長淹在湖底。六村共145戶,1150名村民被安置到到大埔上樓,政府在廣福道的新填海區興建了十三座四層樓高的樓宇供村民居住及營商,,並命名為「陸鄉里」。


Breakazine! Vol.48刊登香港政府檔案處歷史檔案館相片
(村民遷離時景況)

Breakazine! Vol.48刊登香港政府檔案處歷史檔案館相片
(村民遷離時景況)

Breakazine! Vol.48刊登香港政府檔案處歷史檔案館相片
(村民離村時的祭祀活動)

政府在1966年的11月11日及12日進行搬村,六鄉位置偏僻,村民由英陸軍登陸艇運載,到達船灣後再乘車往大埔。當時的理民官鮑富達也認為這次搬村是當時歷史來說最大規模的一次。

我就走了一趟陸鄉里,六十年代這裏仍是荒蕪一片;今天的陸鄉里四週已被高樓大廈包圍,似是大埔市一條平常的舊街。唯一有跡可尋的就只是某座樓宇地舖的六鄉村公所和李氏宗祠。


Breakazine! Vol.48刊登香港政府檔案處歷史檔案館相片
(六鄉樓)





上樓後,村民的生活從此改變,由以往打漁種菜,到上樓後要另覓求生技能。從前三餐就是摘田裏的菜,要燃料就上山砍柴,但上樓後要買菜,要交水電煤氣費。生活跟從前完全不同,難怪村民一臉憂愁。

這天下著毛毛細雨,我獨個兒走到船灣淡水湖的大壩,看著一片遼闊的湖水,懷緬著沉在湖底的六條村落,我彷彿也看見那一老一嫩的憂愁。


Breakazine! Vol.48刊登香港政府檔案處歷史檔案館相片
(現於船灣淡水湖底的鄉村舊景)


參考資料︰
1. 大埔傳統與文物(2008), 大埔區議會
2. Breakazine!突破雜誌第48期 (2017年3月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