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5日 星期三

奇洛李維斯給電影的情書 (Side by Side, 2012)


奇洛李維斯給電影的情書 (Side by Side, 2012)
 
電影在1895年出世,他長高、長大了,從外貎到內涵,都徹頭徹尾的變了。
 
大致上他經歷過默片到有聲電影 (星光夢裏人告訴你了),從黑白到彩色,到今天從菲林到數碼拍攝。奇怪的是,從無聲到有聲,黑白到彩色,對觀眾而言是一目了然的改變,然而,從菲林到數碼拍攝,在觀眾眼中看來,分別又有多大?這個對製作人來說翻天覆地的轉變,在觀眾看來或許根本不太明顯,大部份人也不太關心。
 
由奇洛李維斯執導的紀錄片Side by Side 中談來談去的都是錢,數碼拍攝,在攝製,運輸,播放及儲存方面,都較菲林製作節省大量成本。這個可真是個實際的問題,那個製作人不想減低成本,提高利潤?電影也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利,以簡單的器材也能拍攝出一部電影,例如蔡敬文的<<不設房>> 便是以一部Canon 單反以兩萬多元成本拍攝出來的本地獨立電影,有好的故事,不愁沒有創意。如此看來,數碼製作是大勢所趨,正如數碼相機取代了菲林相機一樣。
 
那麼菲林便是沒有留下來的價值了?或許,只是菲林的角色轉變了。從前生產電影的工具是菲林,如今是換了數碼媒介。菲林不再是電影生產的媒介,他的價值就轉換成電影藝術的一部份,如果電影的投射是靈魂,菲林便是電影的肉體,一個有血有肉的軀體。你說電影的肉體重要不重要?
 
後話︰
一頭霧水,情書到底在那?
 
這個譯名,恐怕只有香港人才會明白,因多年前薜凱琪唱過「奇洛李維斯回信」,所以「奇洛李維斯」便跟「信」連上關係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