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8日 星期六

岸上漁歌


岸上漁歌 facebook專頁相片

在我的小學課本裏,早期的香港被描述成三面環海的小漁港,香港其中一個標誌亦是一艘帆船。香港從前的確有很多漁村、漁船和漁民。甚至可以說,漁民是構成香港早期人口的其中一個重要部份。

在立法會功能組別中漁農界佔1席及在選舉委員會中佔35席,在政治制度中佔著不少席位,漁夫和農夫應該在香港社會上受到重視吧?但諷刺的是,真正的漁夫和農夫都沒有選舉權。問問那些所謂的議員和委員,有沒有一個仍在種菜捕魚的?

香港農業式微,漁業更加沒落,或許是香港的水域因過度捕撈而變得沒有魚可以捉了,大多數漁民亦已上了岸。他們從前在茫茫一片大海上唱著的漁歌,若果沒有刻意去作記錄的話,也終有一日被完全遺忘。

導演走訪塔門和香港仔的漁民,問他們是否懂得唱漁歌時,他們大部份都會答︰「識嚟做咩?無用O既。」然而,在漁民眼中「無用」的東西,導演馬智恆卻視為玫寶,花了四年的時間去攝錄及研究,製作成紀錄片「岸上漁歌」。

這個題材,明知在商業院線不受落,只能在社區播放,導員仍然願意花這樣巨大的時間和心血去拍攝,令我覺得很感動。

事實上在導演拍攝的四年間,已有數位年長的漁民仙遊了。漁歌並沒有繼承者,幸好仍有紀錄者。除了此紀錄片的導演馬智恆外,亦有學者葉賜光先生。在片中他談到一位漁民離世時,失聲痛哭,我也看得動容,畢竟,莊闊的藍天和海岸,能包容天地,卻無力留得住一個個老去的漁民和他們的漁歌。

#岸上漁歌 
https://www.facebook.com/balladontheshor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