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9日 星期四

四十年代香港政治改革


共產黨常說香港要得到民主,必須循序漸進,所以誓死保留立法會的功能組別及1200人的特首選舉委員會,讓香港永遠只能選出符合共產黨利益的特首。說起香港爭取民主的運動,大家會異口同聲認同爭取了30年,始於八十年代,並聯想到匯點及其後的港同盟等政黨的成立。30年,絕對是一個長時間,但其實,早於四十年代,香港已在爭取民主。

梁振英在2015年施政報告中強烈推介港大學生會刊物《學苑》,我在好奇心驅使下也上網閲讀。(https://undergradhkusu.wordpress.com/%E4%B8%8B%E8%BC%89%E5%88%8A%E7%89%A9/)20142月號的<香港民族命運自決>一期引言中提及了徐承恩的一本書《城邦舊事 十二本書看香港本史》,我也找來看看。其中一章是曾銳生教授的文章,研究了四十年代當時港督楊慕琦推行政治改革的一段歷史。

當時楊慕琦認為需透過民主提高華人在香港的歸屬感,大膽提出決策民生議題如醫療和教育的市議會的三分之一議席,即10個,由華人直選產生,但可惜楊慕琦上任後不久日本即入侵香港,隨後接任的港督葛亮洪又深怕議席若太開放,會引來中國共產黨的滲入,故不支持政改,加上西方人社群因維護一已之利,亦對方案沒有好感,故此最後只開放幾席由華人直選,方案保守。

1952年市議會選舉,只得大會堂一個票站,要記住當時是沒有地鐵的,去中環的大會堂,要搭車又搭船,而且在星期五進行投票。在此局限的環境下,投票率也有35%,可算相當難得。比較上屆的區議會選舉每區都有票站,而且在星期日,也只是四成多投票率,顯示出當時市議會選舉中香港人參與程度相當高及非常重視該次的投票。但可惜在葛亮洪口中是次市議會選舉卻變成「只得三成投票率,香港人對政治反應冷淡,不重視民主」,並成為政改一拖再拖的理由。

至於香港的政黨,也早在1949年便有香港革新會及1954年成立的香港公民協會。革新會創黨黨員之一,先施創立人馬文輝,在50年代已要求香港自治,所以自治這個主張,絕非今天才出現。

香港已回歸中國18年了,基本法中原先說好了2007的普選特首呢?被人大否決了,又之後的2012年普選特首呢?又被中共的垃圾方案推倒了。下次2017年共產黨又連番落閘,逼香港人否決政改。還有立法會選舉中那些功能組別,他們只是投票機器及只會維護大財團商家利益,全世界只有香港才有的功能組別,到底何時才取消呢?香港人爭取民主已有六七十年了,還不夠循序漸進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